>>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民生 -> 宁夏故事
点亮心灯
2018-06-25 06:31:16   来源:宁夏日报

  6月21日,夜幕降临。隆德县观庄乡红堡村一组的杨涛、杨永刚等村民坐在村部大院前路灯下,聊着养牛的事。

  “我那1000亩饲料玉米长得可欢实了。你们谁要就早早订,迟了我就卖给别人了。”魏铎君说。

  “一亩卖多少钱啊?”

  “随行就市,别人卖多少就多少。”

  今年5月中旬,宁夏日报报业集团联合三株电器公司在隆德县观庄乡红堡村、中梁村和西吉县偏城乡曹垴村三个帮扶村及其他贫困村实施“点亮乡村·光彩惠民”行动,向固原市四县一区无偿捐赠光伏感应直臂式路灯1500盏。

  一个个有灯光的地方,成为村民谋发展的议事处。

  换道脱贫

  关心每一头母牛怀孕及生犊,期盼每户贫困人家每月都能有进钱……宁夏日报报业集团派驻红堡村第一书记李文通彻底成了红堡村“农民大叔。”

  自驻村帮扶以来,在李文通等努力下,仅2017年为红堡村协调各方面资金1300多万元,完成危房改造52户,村组道路硬化7.6公里,巷道硬化10.6公里。

  李文通把帮扶精力主要用在培育脱贫产业上。经过调研谋划,他和红堡村两委决定带着村民种草养牛实现小康梦。这对于红堡村来说是条新产业路,因为在这之前,红堡村民90%的收入来自种植业和劳务,从未尝试过靠养肉牛致富。

  2017年冬天,杨耀文、李文通等村干部在红堡村掀起了种草养牛的“头脑风暴”:一次次召开会议讲解政策、分析收益,一遍遍进村入户对接贷款。从秋到冬再到春,种草养牛成了红堡村的热词。

  2018年春节期间,杨耀文带着肉牛经纪人杨昌、养牛能手魏文义等村民代表到外地物色基础母牛。

  4月3日,第一批69头基础母牛运回红堡村。

  4月8日,第二批50头基础母牛运回来了。

  6月20日,第三批10头基础母牛运回来了,“目前,还差82头基础母牛,我们将继续进牛。仅此一项,就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争取扶贫补助资金80多万元。”李文通说。

  种草养牛在红堡村勃勃兴起,成为年轻人创业的热门选项。

  二十出头的杨永刚、杨长长、陈奇山凭借电工绝活,在北京等地包工挣大钱。今年,他们用积蓄在红堡村建起1200平方米养牛场,计划养牛200头。青年杨涛的牛圈有16头母牛,其中5头是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代养的。

  目前,红堡村种植饲料玉米3400亩,192户农户饲养523头牛。

  苏涛是报业集团派驻隆德县观庄乡中梁村的第一书记,得知魏铎君在红堡村种植的1000亩饲料玉米要出售,连忙带着李国强、马习腾等建档立卡贫困户到红堡村进行对接预订。

  今年,中梁村调整产业结构,大兴种草养牛。目前,种植饲料玉米1280亩,基础母牛存栏368头,其中今年补栏110头。

  苏涛引导该村成立的腾达养牛专业合作社,把村集体经济启动资金、荒山资源通过折价入股该合作社。又多方联系资助,拉来10吨优质水泥,建成500平方米的专业养牛场。

  牛多草少一度成为中梁村发展养殖业的瓶颈。“今年村里的好地几乎都种饲料玉米了,加之周边村种的还有富余,饲料不再会紧缺了。”苏涛信心满满。

  拔掉穷根

  6月20日傍晚,西吉县偏城乡曹垴村移民安置区的路灯亮了,宁夏报业传媒集团公司派驻曹垴村第一书记付伟利还在与村民商量着平田整地的事。

  “我建议你们几家把地连在一块儿推,这样推土机修出来的田又宽又平,将来农机也好耕作。”付伟利苦口婆心地做动员工作。

  “他家地不好,我家地肥力足,和他连着推,我吃亏呢,我不同意。”有人反对。

  “你家地肥,却长着荒草,不和别人连,推个鸡肠子窄的梯田,拖拉机能调回头吗?”年近70岁的村民刘海云反驳。

  对于机修农田,刘海云举双手赞成。他家有26亩山坡地,由于没平整,蓄不住水肥,收成不如成本多,就慢慢地撂荒了。今年,在付伟利和村干部的努力下,政府决定投资机修曹垴村4800亩山坡农田。“我觉得这是‘拔穷根’的大好事,我就把所有山坡地交给村上,他们想咋推就推去。”

  在刘云海眼中,付伟利和村干部还干了一件“拔穷根”的大好事:协调交通厅投资近1000万元为该村硬化了11.6公里村道。“以前,地里大多种的是洋芋,挖洋芋正好是秋上雨多的时候。土路被雨泡得稀巴烂,洋芋就没办法及时运出山卖钱。现在好了,水泥路通到地头,下再大的雨也能把洋芋拉出去。”今非昔比让刘云海感慨良多。

  路灯亮了村庄,机修梯田和硬化村道亮堂了村民的心。

  “我听说,付书记和你正给咱们村争取修哈拉沟的坝呢,是真的吗?”建档立卡户马学峰问曹垴村党支部书记苏广业。

  “正跑着呢,县水务局说项目正在审批中。”苏广业说。

  “哈拉沟坝修了就太好了!坝修了,那边2000多亩撂荒机修田就能种玉米养牛了,坝里的水能饮牛羊,还能抽着浇地。”连日来,马学峰、马学军等4名村民联手修建青贮玉米的池子。他们户均养牛6头,一座池子能青贮20多亩玉米,够10头牛吃一年。“不光能扩大养殖规模,草一青贮,一个女人就能饲养10头牛,把我们这些壮劳力腾出来再去打工挣钱。”(记者 王玉平)

【编辑】:姚振国
【责任编辑】:李涛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 宁夏新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2018 NX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兴庆区中山南街47号宁夏日报新闻大厦 邮编:750001 新闻热线:0951-5029811 传真:0951-5029812  合作洽谈:0951-603178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6412017001 国家广电总局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908244号
新闻出版总署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宁)002号 公安网监备案编号: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050号
工信部ICP备案编号:宁ICP备050066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060004
法律顾问:言成律师事务所 法律顾问:言成律师事务所 鹿璐 电话:13369511100,1510951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