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重点新闻网站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 中国搜索 | 电子邮局>>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化快递
常怀敬水初心 矢志兴水惠民
——从文化标签看治水史上的青铜峡
2017-09-29 06:15:00   来源:宁夏日报

古峡人民祖祖辈辈与古渠为邻,依水而居。牟将 摄

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

  唐徕渠原古渠引水口地理标识碑。

  位于唐正闸的镇河铁牛复制品(其原型于1950年出土于唐徕渠大八坝三闸湾)。

唐徕渠正闸春季开闸放水。

青铜峡市峡口镇段的秦渠。

青铜峡谷古渠引水口示意图。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李鹏 摄

  核心提示

  水润塞上江南,造就富庶繁华,馈赠丰饶物产,孕育灿烂文化。

  “塞上江南发源地”——青铜峡,境内渠道密布、水网如织,几乎每个村都与古渠为邻。这里的每一条渠,每一处闸,每一座坝,都是历史留给后人的厚重遗产。

  古渠流润,千年一脉。在这里,生生不息的渠水仿佛最为活跃的文化因子,早已融入祖祖辈辈的血脉。在这里,人们世世代代伴水而居,对水深怀敬畏和感恩。

  青铜峡,作为宁夏引黄古灌区的核心区,注定与黄河水、古渠系有着不解之缘。且看以下标签:

  “九渠之首”青铜峡,塞上江南发源地

  天下黄河富宁夏,“塞上明珠”青铜峡

  南有都江堰,北有青铜峡

  “万里黄河第一坝”——青铜峡水利枢纽

  引黄古灌区——中国古渠系博物馆

  在青铜峡全民助力宁夏引黄古灌区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热切期望中,青铜峡诸多的水文化标签再一次被擦亮,被品读,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九渠之首”青铜峡 塞上江南发源地

  青铜峡,是宁夏引黄古灌区渠系最发达的地区。

  自秦汉起,先民就在青铜峡谷凿渠引水。宁夏引黄古灌区历史超过100年的14条古渠中,青铜峡分布了12条,其中,秦渠、汉渠、唐徕渠等10条古渠皆发端于此,青铜峡由此被称为“九渠之首”。

  九曲黄河穿峡越谷,一经青铜峡水利枢纽奔涌而出,便拉开了“塞上江南”的帷幕。母亲河用乳汁哺育了宁夏引黄灌区的万顷碧波,造就了中国西北地区的绿洲。青铜峡水利枢纽,始终支撑着“塞上江南”的繁荣。青铜峡因此被称为“塞上江南发源地”。

  两千多年来,源远流长的引黄灌溉历史在古峡大地留下了丰富的水利遗产,积淀了宝贵的文化遗存:

  无坝引水、激河浚渠、埽工护岸等独特的工程技术,在千百年的持续运行中,衍生了独特的灌溉文化和祭祀文化。流传千年的“草土围堰”传统技术,用于堵口截留,有散草、捆柴、卷埽三种做法,在上世纪60年代青铜峡水利枢纽截留和围堰中依然发挥着巨大作用。

  开凿于汉、复浚于唐的唐徕渠,在无坝引水时代是宁夏古灌区最大的一条渠道,素有“塞上乳管”之称。西夏时期,唐徕渠是当时农业生产的命脉,西夏法典《天盛律令》专门对水利维护、灌溉管理、奖罚制度等作出严格规定,称每年春天开渠名为“大事”,开了国家大法重视水利之先河。在唐徕渠引水口,西夏王朝还兴建了罕见的大型塔阵——108塔,祈愿农业丰收、减少水患。

  在唐正闸旧闸,水利部门发现了用铁水灌固的鸽尾形腰铁嵌入渠闸石面,牢牢地抓紧每条石缝,铁与石浑然一体,保证石砌水闸抵御急流冲击。而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的陕西郑国渠,以及武则天的乾陵都,也有燕尾形腰铁的踪影。

  众所周知的银川中山公园镇河铁牛,其原型是1950年春在青铜峡三闸湾清理唐徕渠时发现的。铁牛是唐徕渠岁修淘挖淤泥的标记,古代每年开春,岁修清淤时必须淘够深度,以淘至见到铁牛为准。青铜峡的铁牛,与四川都江堰渠底的“卧铁”有着相同之处。

  南有都江堰 北有青铜峡

  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成就了“天府之国”,富饶了成都平原。

  被中学语文课本誉为“塞上明珠”的青铜峡水利工程,成就了“塞上江南”,富饶了银吴平原。

  《中国国家地理》曾经刊发宁夏地理学家汪一鸣教授撰写的关于宁夏灌区的文章,指出:“这里的水利能跟都江堰媲美。”

  作为中国地理学奠基人侯仁之的弟子,汪一鸣教授对宁夏历史、地理的研究有着卓越贡献,他认为:“宁夏引黄古灌区,具有比肩都江堰的历史地位。宁夏引黄灌区的开发,对中国黄河和整个北方的生态保护起着重要作用。”

  宁夏引黄古灌区是我国特大型古老灌区之一。在无坝引水时代,唐徕渠是这个特大型古灌区最大的一条渠道,它自青铜峡108塔下引水,通过长达16里的引水,引黄河水入渠,渠口宽20丈,可引黄河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水量。

  经过深入研究,汪一鸣发现唐徕渠渠口后方筑有功能相当于溢流堰的“大跳”和三道退水闸以及一座正闸,正闸梭墩尾上还刻画分数,标测水位,兼察淤澄。引水是将卵石装入筐内在水中堆积而成,中间填充柴草加固。闸门则是通过在石闸墩间“插杠子”的方式来调节过水量,需水量大时,向水中多插入几根木杠子以阻挡过水,需水量小时,则把木杠子排列的稀疏一些。“插杠子”是个技术活,需要技巧熟练的老河工才能完成,否则很容易连人带杠子被卷入湍急的水流之中。

  提到无坝引水,我国最为著名的就是都江堰和宁夏黄河灌区,两者在开凿年代、建筑原理、结构设置等方面都相差无几。汪一鸣在文章中指出:“曾经的唐徕渠无坝引水工程,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布局精巧,足可以和都江堰相媲美。”

  1905年6月,世界上第一个系统考察长城的美国著名旅行家、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会员盖洛来到宁夏,专门考察了青铜峡渠口工程,称“这是仅次于成都平原的研究中国灌溉系统的最佳范例”。

  “南有都江堰,北有青铜峡”一说,便是源于以上种种。

  语文课本中的“塞上明珠青铜峡”

  上世纪70年代,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第一节,内容为毛泽东诗词《游泳》《登庐山》,该节阅读课文内容为《英雄战黄河 塞上添明珠——记黄河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

  该篇课文选自1974年9月17日《人民日报》(第三版)刊发的新华社通讯稿,报道了宁夏人民在毛主席的指引下,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建设青铜峡水利枢纽的壮举,文章写道——

  “我们伟大祖国的古老黄河,从巴颜喀拉山源头奔腾而下,几经迂回,进入西北黄土高原,经兰州折向东北而去,在巍峨的贺兰山和鄂尔多斯高原之间,被青铜峡谷紧紧夹住。在这里,一座混凝土拦河大坝屹立在滚滚波涛之中,迫使湍急的河水按照人们的意志,进入一座座电站,发出强大的电流;泄向一条条渠道,灌溉着良田沃土……”

  “宁夏各族劳动人民喜看‘塞上江南’添明珠,沙漠荒滩造银河,纵情欢呼……”

  青铜峡文物所所长李鹏注意到,在《人民日报》刊发该篇文章的前一天,也就是1974年9月16日,《宁夏日报》头版同步刊发了新华社通讯《英雄战黄河 塞上添明珠——记黄河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

  青铜峡水利枢纽,在新华社通讯中首次被誉为“塞上明珠”。高中语文课本将这篇通讯收录其中,进一步提高了“塞上明珠青铜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李鹏还注意到,1984年我国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散文集《中国明珠》提到五颗明珠,分别是黄河上第一颗明珠——盐锅峡水电站;塞上明珠——青铜峡水电站;武夷山下一明珠——古田溪梯级水电站;云峰缀明珠——云峰水电站;银线系明珠——龚嘴水电站,这五颗明珠均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兴建的第一批水利水电工程。

  也就是说,自上世纪70代开始,青铜峡水利枢纽地处的青铜峡市,便因为一篇新闻通讯稿、课文,被人们赋予了“天下黄河富宁夏,塞上明珠青铜峡”的美誉。近些年,有关书籍、报刊、纪念品等,继续传播着“塞上明珠青铜峡”。

  位于青铜峡峡谷出口处的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建于1958年至1978年,是新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以灌溉为主兼有发电、防洪、防凌等效益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灌溉主要由唐徕渠、秦渠、汉渠、东干渠和西干渠等出水,与宁夏灌区内大小渠道连接成灌溉网,实灌面积达25万公顷。

  作为我国治水史上的壮举,青铜峡水利枢纽建成后,把该段的黄河水位抬高了18米,这样一来,原来在峡口引水的河东和河西各大干渠,一下子由无坝引水变成了有坝引水。原来由黄河直接引水的唐徕渠、汉延渠、惠农渠、秦渠、汉渠等改由电站的尾水供水。

  这一举措结束了宁夏两千多年无坝引水灌溉的历史,显著地提高了供水率。

【编辑】:王霞
【责任编辑】:姜美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
  今日网闻
· 自治区人大审议通过《宁夏回族自治...
· 外卖小哥你别急 安全先行是第一
· 与时间赛跑 宁夏交警爱心护航断指老人
· 宁夏团委举办青年创新创业大赛
· 2017亚洲都市景观奖揭晓 宁夏灵武市...
· 陈子江教授在灵武为患者义诊
· 宁夏多囊卵巢综合征科技惠民项目不...
· 宁夏开展第二届最美科技人评选活动
  图片
盐池危窑危房改造让百姓安居
银西高铁全线首座隧道贯通
无车日的北京路
移民变身产业工人
  民生在线
· 我区将建高速公路智能交通
· “两节”期间小型客车免收通行费10...
· 银川河东机场高速公路专线建设启动
· “十一”小长假前银川新增加密多条...
· 中秋月饼提前上市散装受宠口味翻新
· 跨国寄月饼 注意哪些事儿? 
· 三高人群如何选月饼?
· 养阴清热,吃秋藕正当时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联系方式
bet63365.net(www.hbwdsd.com)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或建立镜像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 宁夏互联网新闻中心 Copyright 2000-2012 NX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兴庆区中山南街47号宁夏日报新闻大厦 邮编:750001 新闻热线:0951-5029811 传真:0951-5029812  合作洽谈:0951-6031787
国务院新闻办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6412006001号 国家广电总局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908244号
新闻出版总署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宁)002号 公安网监备案编号:宁网安备640100002
工信部ICP备案编号:宁ICP备050066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060004
法律顾问:言成律师事务所 鹿璐 电话:13369511100,15109519190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工信部网络不良信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951-5029811
网上报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