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农场渠边的空心残干柳树,依然枝叶生绿迎风摇曳。
唐正闸东岸的百年旱柳,茂盛的枝叶和沧桑的树干,让人驻足仰视。
与百年旱柳第一次相遇,是在唐徕渠渠首唐正闸。唐正闸仿古风格的地标性建筑,矗立在已经结束夏秋灌稍作“歇息”的安静渠道上,被林业部门鉴定为种植于1904年的旱柳,霸气地挺立在闸口东岸不远处,不由人驻足、仰视。
凝望着它满目沧桑的身躯和依然茂盛的枝叶,那些百年间与引黄灌区渠道相生相伴的柳树,在经风沐雨的岁月里有着怎样的故事?那些“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风”的美景、那些“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的愁绪、那些“碧湖湖上柳阴阴,人影澄波浸,常记年时欢花饮”的情谊,因堤柳摇曳而如何一代代地传递?追寻百年旱柳的足迹,让我们走进了一个渠柳护堤的迷人世界。
固堤护渠千百年
9月13日在唐徕渠跃进桥闸的渠边,又有几棵百年旱柳映入眼帘。古柳分布在跃进桥南北两边的西岸,与唐正闸的那棵孤柳不同,这些“挂牌”的柳树,也许是因为周边人迹稀少“清净”,也许是有同辈相伴“舒畅”,看上去生机勃勃,绿荫蔽日。
记者在它们高大粗壮的身躯上看到标示年龄的绿牌牌,都是栽植于1904年,即光绪三十年,也就是清朝末年。
那么,植柳护堤最早出现在我国历史的哪个时期,宁夏引黄灌区以柳护堤从什么时间开始?翻阅有关资料得知,我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植柳护堤的论述,秦汉时,灞水两岸开始种植柳树,大规模种植是在隋朝以后。据《开河记》说,“大业中,开汴渠,两堤上栽垂柳”。白居易的诗写得更生动:“大业年中炀天子,种柳成行夹流水。西至黄河东至淮,绿荫一千三百里”。宁夏引黄灌区种植护堤柳的记载,有宋代进士张舜民的诗:“灵州城下千株柳,总被官司砍作薪,他日玉关归去路,将何攀折赠行人?”有明朝银川城东金波湖“垂柳沿岸,青阴蔽日”、城南南塘“杨柳夹堤,周道如柢,湖水浩浩然也”,有清朝《平罗纪略》的宁夏惠农渠、昌润渠“两岸俱植垂柳十余万本,其盘根可以固堤”。
不屈不挠吐新枝
唐徕渠南梁管理所军垦桥管理段有一段没有砌护、大概十几公里长的渠道,以军垦桥为界,渠岸两边逶迤而来旖旎而去的是一眼望不到边的壮硕旱柳。这些柳树虽没有园林部门鉴定过的“身份牌”,但看上去也有几十年的样子。如果说,从镌刻在军垦桥头的建桥时间——1972年5月1日算起,距今也40多年了。
漫步在成行的柳树中,一棵树干大部分腐朽、又人为烧灼而几乎成为“空心”的柳树,粗大的树干仰天裸露、仅剩的躯干旁新生的枝叶无畏地抽条吐绿,残肢断臂又顽强生长的身影静静地杵在那儿,在人的心中杵成一个巨大的惊叹号。
感叹之余,不由地想起柳树名源自其头木作业法的说法——在长期使用中,人们形成了对柳树的头木作业,在一定高度截去树冠,促进新枝萌生,每隔几年伐取枝条利用。头木作业的结果是保留树干,以便持续利用枝条。“柳”与“留”读音相同,“柳树”就是“留树”,表示保留树干以便再次利用的一类树。
《山海经·海外西经》记载:“刑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这则故事中的刑天氏历来被学者认为是古人虚构的神话人物,但想到头木作业不久的柳树萌生新枝迎风摇曳、见到农场渠边空心残干的旱柳依然抽条生绿时,总觉得刑天的原形就是柳树,特别是树龄几十年、树干粗壮失去树冠的柳树,与断头后依然挺立的刑天非常相似。
摇曳生姿入画来
柳树枝条柔软,树冠丰满,树形美,易繁殖,寿命长,植于庭前、道旁、河堤、溪畔、草坪,能美化环境,净化空气、改善气候、护田增产,深为人们喜爱。
据史料记载,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曾传旨天下,“驿道栽柳树以荫行旅”,从此,所有大唐国土的驿道柳树成荫。西藏拉萨大昭寺前有一棵“唐柳”,又叫公主柳,据传为公元7世纪中叶文成公主远嫁西藏松赞干布时,特地从长安带去的柳树苗。晚清名将左宗棠出任西北时,倡导军民在潼关至新疆的驿道沿途植柳长达数千里。据宁夏《隆德县志》记载,左宗棠入甘西上,在隆德境内沿途植树长达45公里,分布在312国道两侧。目前,仅剩23棵矗立于隆德县城2公里的路段上。
而堤岸上的柳树,注定是有记忆的画面,有故事的风景。记载于《宣德宁夏志》上、明庆靖王朱栴删修的西夏八景中有“官桥柳色”。《乾隆宁夏府志》中,“西桥柳色”是清代宁夏八景之一。
官桥,又名观桥、现在叫大观桥,在永宁县杨和乡以北,横跨汉延渠,为古代宁夏城(今银川市兴庆区)南去的交通要道第一站。昔日的官桥柳色,“桥北桥南千百树,绿烟金穗映清流。”如今虽没了绿柳成行,但也是风光秀丽。清代的银川西门桥畔,浓荫蔽岸,垂柳婆娑,不仅是车马络绎的交通要道,而且是宁夏府城的一处胜地。《宁夏府志》云:“唐渠过郡郭西,穹桥驾其上,满(指满营,今银川新城)、汉(指府城)通途也。桥北为龙王庙,庙西板屋数椽,西山临流,风廊水槛,夹岸柳影监毛毵(lánsān,指柳条散垂状),来往轮蹄络绎其间,望之入绘。”现在的西门桥唐徕渠畔,依然是“春风夹岸柳梢齐”“雁齿红桥亚水低”;龙王庙成了记忆,高楼大厦匝地而起;贺兰山的雄姿时隐时现,西门桥的车流游人熙来攘往,比之过去,更加美丽繁华。(记者 邱青春 倪会智 孙丽琼 文/图)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联系方式
bet63365.net(www.hbwdsd.com)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或建立镜像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 宁夏互联网新闻中心 Copyright 2000-2012 NX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兴庆区中山南街47号宁夏日报新闻大厦 邮编:750001 新闻热线:0951-5029811 传真:0951-5029812 合作洽谈:0951-6031787 国务院新闻办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6412006001号 国家广电总局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908244号 新闻出版总署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宁)002号 公安网监备案编号:宁网安备640100002 工信部ICP备案编号:宁ICP备050066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060004 法律顾问:言成律师事务所 鹿璐 电话:13369511100,15109519190 |